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红薯百科 >

探访农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一天可检测3万个样本,30秒钟鉴别大米是否好吃

时间:2020-11-13 01:29
    “和传统的 ‘经验育种’相比,分子育种可以将育种时间缩短一半,实现‘精确育种’。”11月10日,在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推介暨学术交流会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下称:省农科院生核所)副所长宋军对分子育种技术介绍道。

  什么是分子育种技术?分子育种能为农作物育种带来哪些变革?当天,记者走进四川唯一、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一探究竟。

  高精尖的基因检测设备:一天可检测3万个样本  效率是常规方法的80倍以上

  藏身于省农科院生核所的“高通量分子标记开发与检测子平台”是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的三个子平台之一,这里有当下最先进的“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统”,国产设备的价格在300万元左右,堪称实验室最贵设备。

  “这套设备目前在川内可能只有两台,代表的是最新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方向,对基因筛选的效率是传统方法的80倍以上。”在“高通量基因检测实验室”内,省农科院生核所副研究员冯俊彦的这番话激发了记者对分子育种的兴趣。

  分子育种就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育种中,其中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借助分子标记等技术,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有用基因。其特点就是速度快、容量大、准确度高。

  以筛选抗病基因为例。被称为“水稻癌症”的稻瘟病会造成水稻大幅减产,寻找水稻抗病基因是多年来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

  “过去筛选一个抗稻瘟病的水稻材料,就是不停地转育,先做杂交,种子种到田间里,通过田间接种后根据人工调查,筛选抗病株,再将抗病株种子收获后播到试验田,如此反复。” 宋军说,这是一种以田间选择为主的“经验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而分子育种技术基于基因芯片技术,在种子胚胎或者幼苗的时候,就把DNA提取出来,进行基因分析,在种植前就已筛选出哪些种子或幼苗含有目的基因,再把这些筛选出的种子或种下去,提高了后代的准确率。“要从无到有筛选出一个抗病材料,通过 ‘经验育种 ’最快需要5年时间,而借助分子育种技术,只需要2年到2年半。”

  高效率正是通过快速育种体系完成,发挥关键作用的正是实验室内最先进的这套设备——“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统”。简单来说,借助这套系统,可以短时间内对大规模的样品进行自动化检测,并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这是盛装样本的96孔板。”省农科院生核所副研究员王闵霞拿起一块布满了小圆孔的白色板子,里面盛装着淡绿色的液体。“这是从水稻叶片中提取出来的DNA,每一个孔就是一个样品。96孔板也就是有96个样品。”王闵霞说,过去通过PCR仪器,一次2个小时只能检测96个样品。现在通过最新的仪器,效率是过去的80倍。

  王闵霞指着旁边的一台仪器,“这台设备正在进行制板过程,就是把4个96孔板上的DNA转移到384孔上,384孔板可以分装384个样本。设备一次可同时检测20块384孔板的样本,相当于7680个样本,一次耗时约2小时,一天可检测3万个样本,而且检测精准、全程自动化。”

  宋军介绍,近年来,分子育种已成为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在缩短育种年限、提升育种效率方面优势明显。

  最接地气的检测:30秒内判别大米是否好吃

  对作物的品质和性状进行鉴定是育种的最后一步。以水稻为例,种出来的大米,如何判别是否好吃?

  记者在品质分析实验室内找到了两台接地气的设备——大米食味计和米饭食味计,两台设备跟电脑主机差不多大小,看起来普普通通。

  “别看他们个头不大,但作用可不小。”王闵霞介绍,以前判定米饭的口感,就是把米饭煮好了通过人来品尝,每个人的口味和喜好不同,判定的结果不是很客观。而米饭食味计可以对大米食味值、外观、硬度、粘度、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指标进行精确测定,判定结果更加客观。在操作上,先把大米煮熟压制成米饼,再放到仪器上通过光学反应测定指标,1分钟左右就可以给出测定结果。

  而大米食味计的判定更加快捷,可以在半分钟内测定精米、糙米的水分、蛋白质、直链淀粉的含量及食味值。王闵霞指着大米食味计上方的一个小孔说道,“大米从孔里放进去,再从下面的孔出来,半分钟以内,它就能给出结果。”

  所见只是冰山一角。“高通量分子标记开发与检测子平台”包括高通量基因检测实验室、倍性育种实验室、染色体工程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品质分析实验室、植物化学与合成实验室、生物信息学实验室等7大实验室,拥有超级计算机平台、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统、全控人工气候室等一批先进实验设备,可以为省内及西南地区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提供作物分子检测、技术与人才培训、学术交流与信息咨询等服务。

  种业被称为农业的“芯片”,为推动四川现代种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的支持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打造了“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该平台由高通量分子标记开发与检测服务子平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承建)、定向改良与育种材料创制子平台(四川农业大学承建)、分子设计育种信息服务子平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承建)三个子平台组成,经过5年的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

  四川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牟锦毅介绍,下一步将通过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重点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生产的重大需求,开展种质创新,培育高产优质抗逆高效新品种;搭建分子育种与种子产业之间的桥梁,构筑产学研一体化新体系;创建四川省分子育种信息库实现四川共享,大幅度增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主要粮油作物分子育种及产业化创新能力。

  

------分隔线----------------------------
推荐内容